谁来守望民俗文化?
作者:涅槃
时间:12月24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2425 文章ID:501

  圣诞前夕,远在桂林读大学的女儿发来一条短信,问候我和家人圣诞快乐,可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想起中秋节那天,我问女儿为何没有向爷爷奶奶致以节日的问候,可她竟然不以为然地说:中秋节就是吃吃月饼,有什么可问候的?

  可悲!可叹!一句一轮明月寄相思,涵盖多么丰富的文化内涵,爱情、亲情、友情都包含其中,西方国家也有月亮,可他们却没有中国如此美奂美轮的文化,也只有中国这样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才能娓娓道来。我不反对过洋节日,可为什么没有中国文化根基的洋节,反而被年轻人热衷,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被淡化,值得反思。就春节而言,民国以前还叫元旦,表示一元复始,在实行西元纪年后才统一为春节。民国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22年,政府号召新生活运动,明令取消春节,但是民间一直坚持,最终得到了恢复。其实,春节在规模上等同于西方的圣诞节,伊斯兰的宰牲节,但它从来不是一个宗教的节日,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传统节日,是依据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而确定的节日。它为人们的劳作提供一个参考,为人们的生息提供一个休整放松的机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它的生命力也很强大。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很多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一致呼吁,要继承、保护我们的民间民俗。民俗的保护,说到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民间的每一个传统节日,其实都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当今的社会,随着中西方频繁的文化交流,致力于工、农、商等学科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对于传统文化研究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加上很多商家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抓住年轻人所谓赶潮流、追时尚、的心理,在西方人过的情人节、圣诞节大做文章。而属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被淡化。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政府将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民俗节日列入到国家法定的休息日,也有很多民间的传统文化被列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使一大批面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能像令人捧腹的相声、津津乐道的评书、二人转的调子、胶东大鼓的韵律流传下来。

  民俗似乎被今天一些城市人淡忘了、久远了,但它就像暮鼓晨钟一样,是烙在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历史上的文化印记,谁能舍弃?可又该谁来守望?

 

写于2009-12-23
 


文章出处:广袤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