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寒冬”
作者:老忙
时间:3月22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1665 文章ID:1083

    油价继续走低,严寒不断延升。“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巳成江苏油田全体职工家属的共识。江汉油田的改革先行,胜利的4个油田的关停,给人们增添了无形的压力。有人将当前困境形容为“西伯利亚的寒流。”危机感深入人心,抱团抗严寒,携手求生存的拚搏精神在油田处处可见。

    往日的实践告诉我,冬天一定会过去,春暧花开的日子一定会到耒。因为我经历过多次“严寒”,从未在冰天雪地中被打败。

    我先后在玉门、大庆、大港、胜利、江苏油田工作了近40个年头,退休20年还在石油大家庭生活,经厉过多次狂风骤雨和天寒地冻的考险,每次都是从拚搏开始,以胜利和成功而感到骄傲自豪。

    1959年3月,我从部队转业到玉门油矿,分在采油二矿三队当学徒。当时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很严重,粮食定量低。饭吃不饱,气候也很恶劣。“春风不度玉门关,常年雪封祁连山;遍地不见草,风吹石头跑。”一点也不假。有人面对“严寒”,在石油扎根的思想有动摇,队长薛国邦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国家困难是暂时的,玉门产油是中国的半个天,你是中国共产党员,千万不能在困面前打退堂鼓。”我勒紧裤带,咬紧牙关,在油井现场苦学苦练七天七夜,学会了开关油井、取油样、清腊等技艺,当年评为厂学徒标杆,王门红旗青年、优秀共产党员等。在玉门,不但严寒,且有风沙和饥饿,我闯过来了!

    1960年到大庆,零下40多度,天当被,地当床,打土坯,盖干打垒、开荒种地,冰上打鱼,陪星星出工,伴月亮回营,中午一个玉米面窝窝头当饭。没有星期天,也无节假日。在大庆三年,我被评为会战红旗手。苦和难让我更坚强.。

    1984年到胜利油田,1975年到江苏油田,都是会战初期,吃地瓜干渡日月,住芦苇棚搞会战,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没有一次动摇我获胜和成功信念。时下的“寒冬”,比起5、60年代那种天寒地冻我觉得差远了。世间任何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寒冬”过后是春天,这应当是规律。


文章出处:老忙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