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采油工的蜕变手记
作者:季蓉
时间:4月15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704 文章ID:1414

    站在采油二厂高集湖区,自动控制的抽油机群在草长莺飞、波光粼粼的湖滩上划出优雅的弧线,远程监控大屏上的数据流如星河闪烁。二十年不变的工靴踏过自动化巡检通道,记忆却总被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抽油机拉回到那个战天斗地、机械轰鸣的年代。作为亲历油田信息化提升和数智化转型的普通员工,我触摸到了石油工业在时代浪潮中的每一次心跳。


钢铁森林里的岁月留痕


    2003年初到采油七队时,正赶上汛期,在洪水中跋涉,闷热的“水鬼服”紧贴在身上,举步维艰,汗水湿透衣背,流到眼睛里辣得生疼,橡胶皮叉里全是汗,走起来“噗嗤”作响。高大的游梁式抽油机像倔强的铁牛,经常需要人工加注黄油,棉纱裹着机油的味道渗进工作服的每道纤维。冬季里巡回检查,老师傅们裹着军大衣顶风冒雪,用冻僵的手指记录压力表数据,哈气在眉毛上结了出霜花。那时每个井口都刻着石油人的指纹,用起子贴在管线上听诊,能辨出油流节奏的变化。

    艰苦的战斗常常发生在深夜,管线穿孔喷出的油柱把大家浇成“油人”,只剩下一口白灿灿的牙齿和两只忽闪闪的眼睛露在外面。老乡见了直咂嘴,叫我们是“油鬼子”。员工们抢修成功,会心一笑:“这才是石油人的本色!”这种粗犷的浪漫,是独属于石油工人的生命印记。那沾满油泥的工服、那沉重的管钳扳手、那冬冷夏热的铁皮房,都是艰苦创业最鲜活的注脚。


数字浪潮下的转型


    当油田第一次实现自动化数据采集和视频集中监控时,员工们兴奋地远程操控高清摄像头看了又看,就像是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掏出手机就可以刷出油井功图,触摸屏替代了机械仪表,无人机沿着全自动精细化巡检航线在头顶盘旋,老师傅“望闻问切”的绝活被GIS系统解码成数据流。曾经需要30人值守的高6-1平台,现在值班室一块大屏幕就囊括了整个湖区。今年二月参加无人机培训时,看到红外热成像技术让防泄漏检测有了“透视眼”,我们突然意识到,油田已从钢铁肌肉时代迈入数智神经时代。

    转型的阵痛同样真切。一些员工在自动化改造后转了岗,锅炉工老王摸着陪伴几十年的锅炉说:“这老伙计退休了,我也该学会和新设备打交道了。”如今新型燃气炉替代了燃油锅炉,更节能,更清洁,还有了智能启停系统。年轻的技术员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精细剩余油描述,操作人员依托“岗位通”APP精心呵护油水井,传统技能与数字技术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最让人惊喜的是,今年2月,我们利用EPBP数据库深化剩余油认识,优化措施论证,在高7-35井灰岩实施补层酸化,日增油超5吨。


能源变局中的薪火相传


    当新能源浪潮拍打高集油田的堤岸时,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脚下的滚滚黑金。CCUS项目让采油树开出了“减碳之花”,光伏板在井场边缘铺就蓝色矩阵,风力发电机那巨大的叶轮迎风起舞,我们追风逐光,绿电占比已达50%。在高二联中转站,早已用上了先进的污水源热泵系统,看着生产污水在热泵机组中翻涌,恍惚间看到了当年“懒汉炉”前每一铲煤的起落、每道车辙的延伸、每滴汗水的滴落。老师傅们常说:“石油人最不怕的就是转型,当年我们从新疆转战江苏,现在不过是换个方式为祖国加油。”

    我们班站的“00后”技术员小朱,正在研究利用DeepSeek大模型提升油藏开发优化。他电脑旁摆着一本厚厚的《百年铁人史话》,丹心史册和AI赋能构成奇妙的时空对话。或许这就是石油石化优良传统的DNA密码——铁人精神从未褪色,只是换了种方式在新一代石油人的血脉中流淌。

    从高集湖区数智化的值班室眺望,高架平台外是一座座浅吟低唱的抽油机点缀在绿茵如毯的湖滩上一直延伸到天际。触摸屏上跳动的数据,是新时代的滚滚油流在数字河床里奔涌。那些被智能装备替代的体力劳动,那些因技术革新消逝的传统岗位,都化作转型升级的基石。当数智化条件下标准化采油厂建设的曙光染红储油罐的弧形穹顶,我听铁人的脚步声正在数字矩阵里回响,看见石油魂在能源革命的熔炉中淬炼出新的锋芒。

    这或许就是工业文明最动人的地方——它永远在告别,又永远在新生。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25-01-11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