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
作者:邓遂平
时间:2月4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2661 文章ID:1232

    元旦那天,综合维修班的员工为了更换集输站的保温管线,在低温寒冷中一直奋战到凌晨三点才回家。我在对他们为油大干表示钦佩的同时,也看到了很多的石油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演绎着自己不同的归途。

    在钻井队上班的时候,虽然是两班倒,回家的次数也比较多,但是每到春节,也是大家最想回家的时候。我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富民油区,当家在真武、邵伯的同事纷纷扛起行李回家,我心里就开始失落起来。年三十晚上,守在发电房,除了发电机的声音,平日里喧嚣的井场显得格外空荡与安静,炊事员送来年夜饭后,知道我第一次在外过年,安慰了几句话,拍了拍我的肩膀就走了。在夜晚来临的时候,随着周围村庄里的烟花次第升起,我对家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不知道家里的年夜饭是否已经做好,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放烟花。于是我不停地在发电房周围踱来踱去,那种孤独至今还记忆犹新。后来,我也习惯了在外过春节,家人也习惯了我春节不回家,曾经连续六年在外过春节,只是每次过完节踏上回家的路,总觉得对家人有一种深深的歉疚。

    现在,许多油田人开始走出江苏,为油田的发展出一份自己的力量。那些到新疆劳务输出的员工,有的刚开始想呆两年就回来,可是不知不觉,有的人已经在新疆呆了十年。每次从新疆回来,都能看到他们一身的风尘,以及岁月给他们额头上增添的皱纹,大漠的风沙给他们带来的沧桑。去年初的疫情,也阻拦了他们的归途,有的到了休假时间不能离开,于是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连续干了半年。疫情好转后,才终于踏上回家的路。远赴百色油区施工的员工,在缺少重型施工设备的情况下,冒着40度的高温,每天起早贪黑,喊着号子,用人拉肩扛的办法,在重重山峦间,将一台台电机抬上去,将一根根电缆从这座山拖到那座山,艰难地在山间前行。就连值班的的司机都被他们感染了,跟着他们一起拖起了电缆,让一口口油井恢复生产,让注水站重新运行。在连续施工的近50天时间里,大家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在茫茫的大山里,他们把辛劳的汗水挥洒在这块红土地上。那山间的石油红,为百色油区的复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山上如火焰般盛开的木棉花,见证了他们奋斗的艰辛。在他们离开要回去的那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身后看去,那每一台运转的抽油机,都是他们今后永恒的记忆。

    每一个石油人踏上归途的背后,都有他们在天南地北为了石油而拼搏的身影。离开时义无反顾,归来时一路风尘,那无数条艰辛的归途,汇聚成石油人磅礴向上的力量,托起了江苏油田的明天。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21-01-29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