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沙埝油田共成长
作者:汤爱梅
时间:12月11日      打开新窗口游览本页 浏览:278 文章ID:1399

    沙埝会战打响于1998年12月16日。1999年3月份,我来到试采一厂采油十队沙埝会战区。春天的沙埝田野遍地油菜花,金灿灿的,耀眼夺目。“油井打在花园里”,我亲眼见证了石油老前辈的说法。碧绿碧绿的稻田地里,一座座高高竖起的井架,井架上红旗高高飘扬。一群群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员工,一边忙碌着,一边喊着号子,橘红色的工作服便是钻井队的师傅们。
   
    队长刘玉平坐在副驾驶,一辆小双排车拉着我的行李,在铺满油菜花的水泥路上,快速地奔跑着。这里就是沙埝大站了,一座刚刚建设好的院墙,小车在这里停留片刻。队长刘玉平一边向我介绍现在投产的只有注水岗,你们才分过来的五个年轻人,就成立注水岗了!就这样,由四个女的,一个男的成立了沙埝第一个岗位——注水岗。我们负责沙埝大站内外的注水设备和注水井。
   
    都说“采油注水不分家”,第一次来到注水岗,看见清污混注的注水大设备很有些害怕,因为没干过,要从头开始学习,启停注水设备,学习注水流程,以及设备的维护等等。
   
    记得那天是我顶第一个夜班,正是夏天暴雨如注的时候,老乡秧苗地就在大站门口,狭窄的一条水泥路,到处都是蛙鸣声,还有长长的水蛇,在水泥路上游走,尽管夏夜值班,注水设备坏了,那时电话是不通的,要冒着暴雨去宿舍叫班长,看见这些爬动的水蛇,只能一边惊叫,一边拿棍子驱赶。会战虽艰苦但大家在前线激情四射,忙碌了一夜,等班长维修完设备已是天亮。
   
    会战时期,我们也有快乐的时候。那时不通班车,一周偶然有一次周五有上街购物的机会。其他时间,我们都是五个人,住一个铁皮面包房,有人在街上租了碟片,一屋子的人就坐在一起,看录像。这样也让我们这群年轻人,少了想家的念头。不仅如此,厂里还经常派战地文化演员过来演出节目,与当地结对搞交友活动。这样更加丰富了我们一线职工的生活。
   
    后来会战的条件逐渐好了起来。沙埝已经建成了二个大站库,沙埝大站和沙七大站。分成了三个大队,采油十二队,输油二队,和采油十队,年生产原油二十多万吨,成为仅次于陈堡油田的大油田。我也由一名普通的注水泵工,成长为高级注水泵工。多年来一直在站库,管理着多口注水井和污水处理设备。大站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夏天雨季到来时,再也没有大站里抓鱼的趣事了,新建的打水设施,消除了夏日的大站洪涝灾害。
   
    随着时代的变迁,沙埝大站环境也越来越美。大站周围种满了栀子花树,夏天的桃子,枣子还有枇杷树。站库新建了中控室,只要在屏幕上点点鼠标,就能查看设备了。走进沙埝大站,满院子的栀子花香气扑鼻。此时的沙埝变成了沙埝采油管理区。2015年7月我也由原来的沙埝大站调去沙19采油岗位,开始了三年的采油巡井工作。陆续考取了采油,集输证。就如同“螺丝钉”,哪里需要去哪里。2017年9月13日沙埝采油管理区自主承包,标志着江苏油田第一个经营管理基层单位踏上自我创业的新征程。减员分流,自主承包井。我被分调到沙20井组,一人承包了二十五口油水井,克服了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各种困难。如今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虽然在野外巡井,包井整天风吹日晒的,觉得这些苦都当做人生的一种成长的经历。
   
    随着年纪的增长,每当回忆起当初的会战故事,真是感慨万分。时光如流水,这些难忘的记忆都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无论时间过去多少年,每当看着当年沙埝会战的纪念碑,多少话语都变得哽咽,因为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青春记忆。
   
    如今江苏油田马上迎来50岁生日,我想对您说:“无论再过多少年,我们都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为了石油奋斗终身。
   
    与沙埝油田共成长的这些年,我见证了沙埝油田从无到有,越变越好,沙埝人不怕吃苦,不怕累,“每天进步一点点”沙埝会战的石油精神,一直传承着,代代相传……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24-12-06四版